魯子問
現在微課一下子熱起來了,其實傳統意義的教學不就是一個一個的微課串聯起來的嗎?干嘛要弄得那么邪乎呢?中國的很多事情都是這樣,風。
應邀看了幾個微課,真的覺得大多純粹形式,根本沒考慮知識教學、語言教學的本質。
問題比較集中:沒有考慮學習內容的完整性。
根據張一春教授的界定:“微課”是指為使學習者自主學習獲得最佳效果,經過精心的信息化教學設計,以流媒體形式展示的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開展的簡短、完整的教學活動。它的形式是自主學習,目的是最佳效果,設計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學設計,形式是流媒體,內容是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,時間是簡短的,本質是完整的教學活動。
顯然,微課是一個完整的教學活動,只是時間較短。這就要求考慮學習內容是否可能在如此短的時間進行學習、達到學習目標。
先說知識教學。知識是有顆粒度的,尤其是新知識教學,不考慮知識顆粒的大小是無法真正實現其教學的。微課一定要以適合在較短時間完成教學、實現學習目標的合理的知識顆粒為內容進行教學。顆粒大了,一個微課實現不了教學目標,顆粒小了,沒必要用那么長時間,而且可能導致學生無法真正理解和掌握。
所以,微課的教學基礎應該是:一個恰當的知識顆粒。
現實卻是,我所看過的英語微課,幾乎沒有考慮恰當的知識顆粒的大小。
以一個知識教學案例為例。老師試圖用6分鐘的時間讓學生理解狀語從句的運用,然而通篇都是3種狀語從句的結構分析,不同狀語從句的講解。我們可以回想:作為英語老師,我們當年如何學會狀語從句的?我們可以一節課學會3種狀語從句嗎?若我們這些現在作為英語專業工作者的人且不可為,何以讓絕大多數未來均是非英語專業人士的學生可為?6分鐘能讓學生理解3種狀語從句已經是非常飽滿的知識顆粒了。
所以,這一微課定位在本單元3種狀語從句理解已經足矣,根本不必進行后面3分鐘的結構講解。
其實,知識顆粒切分不合理的現象非常普遍,或切分過小,或切分過大。顆粒過小的最常見的如單詞讀音教學。在英語教學中,我特別反對切割一個單詞的音,一個一個地進行教學,因為單詞讀音只能以音節為最小顆粒,不能以音為最小顆粒,除非是培養語音專家。前不久看一節課視頻,老師一定要把broken切分成一個一個音來教,結果到了e也要教出一個音,導致拼讀就很不正常了。我當時就想,教come中的e, climb中的b, hour中的h,怎么辦?顆粒過大的最常見的是難度較大的語法結構教學,如現在完成時、一般過去時、各類從句等等,這些都是需要基于學生的接受程度,更加合理地切分,才能找到適合學生的知識顆粒的大小的,而且這種顆粒會因學生起始水平、認知能力、學習策略掌握程度等的變化而變化。
再說語言教學。語言教學往往不都是知識的,比如閱讀技能訓練、寫作策略訓練,根本不可能用5、10分鐘完成。也就是說,不是什么都可以微,有些只能整(形容詞動詞化,非東北那個動詞整)。
有人會說,閱讀、寫作教學也是一個一個環節的,也可以微。此微非彼微,那是流程中的環節,不是適合課前翻轉的微東西。
在閱讀教學中,我也特別反對把那些更適合整體理解的內容(如故事)切成一小節、一小節地禿嚕出來,使閱讀內容完全微觀化,失去閱讀的本質意義。
所以,不是什么都可以微。要注意微的必要性,不能為微而破壞整。
微課,作為一種教育技術,具有技術的天然局限,如同任何技術。
任何不考慮技術的局限的推廣,都是違背教育的基本規律的,注定是無效的、甚至負效的。
希望推廣微課的人,告訴微課使用者,微課的優勢何在、局限何在,讓老師學會基于本學科的教學特點、基于學生學習本學科的學習特點,判斷什么適合微、什么適合整,然后再來推行,或許更為理性。
離開學科視角的教育技術,往往可能成為制約,而不是促進,小學英語的前車仍在,故一小吁。